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Kathy Lam

我們需要聽教聽話的人才嗎?



最近時常反省一個制度及體制下,培養出來的人才是怎樣的模樣?我們從小到大在學校接受教育,老師獨個兒站在黑板前,對著30多位學生,進行每堂40分鐘的講解,並根據特定的課本規劃、已制定的功課去教導學生。有些領悟能力較高、聰明一點的學生,很快便學懂,然後坐著呆等;有些平庸的學生,透過努力操練、重複練習,達到一定水平;有些資質較弱的學生,即使有多努力,也達不到合格水平,唯有在班中排尾又或重讀,接受父母、老師把他們定義為能力較弱的一群。


以前的社會,資訊沒有現在那麼發達,我們尋求知識彷彿唯有上學,坐在班房裡聽老師授課,沉默地接受課本上的知識,對與錯也不敢亂哼一聲。然後,在公開考試拼個你死我活,在特定的知識範疇裡接受檢定,再以「ABCD」的分數去把學生的能力定高低。


分數高的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,分數低的學生選擇範圍會收窄,甚至有些要出來工作。於是,循規蹈矩、聽聽話話,加上努力應付考試的學生最終獨佔鰲頭,成為學校的模範生、學校和家長的寵兒,自信滿滿地畢業,迎向更廣闊的世界,前途看似一片光明。


但有時我會想,真實的世界是這樣嗎?當我們面對工作,講的是創意、突破框框思維,要有不一樣的點子,我們會發現原來當一個模範生,並不足以在現實世界中出類拔萃。


在資訊無遠弗屆的世代裡,最新最快最詳盡的資訊都在咫尺間,唾手可得。例如在YouTube看到的東西多得很,要學要分析要做的資料搜集,根本就是幾秒間發生。老師有沒有跟隨時代進步?教了幾十年的課本有沒有來得及每月更新?課堂裡的講解夠不夠網絡上的YouTubers那麼動聽?


我們從小到大去學做一個乖乖的學生,但有沒有足夠訓練讓我們能有應變能力,去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?在課室裡最正常不過、最聽教聽話的學生,將來踏足社會,能夠有獨立思考、擔任領導的地位,而不是純粹被指使?他們有足夠訓練成為領導者嗎?


面對AI改變世界的大數據年代,企業都在談論如何搶人才,但甚麼是真正的人才?在象牙塔裡長大的畢業生,在讀書拼搏的時期,都沒有人工智能的參與,他們又如何面對這個翻天覆地的資訊年代?


這些問號都沒有答案,我只知道人要不斷進步、企業要進步,老闆亦要不斷提升自己,才能管理新一代的人才,展現給年輕人怎樣應對不可知的未來,並要有拋開舊有一套模式的勇氣,接受改變的新思維。


一場疫情把整個世界的秩序重新編排,工作模式亦起翻天覆地變革,以往看似正常的模式已漸漸改變。新一代有理想、有抱負,工作並不是為了糊口,反而是要尋找讓自己閃耀的舞台,企業老闆如何為他們提供一個突破常規、不一樣的模式來展現,是一個大學問。



Kathy Lam林慧怡


(轉載自《Recruit》專欄)

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