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經不覺已在此寫了20多期了,今期想講下自己的經歷,如何游走於傳媒界。
本人大學唸文學,出身傳媒,讀書時已在電台工作,那時一放學便往廣播道跑,一鑽便是凌晨時份,通宵達旦。那時當電台競爭激烈,人人都態度認真,每一句開Mic講的Tag都會細心思考,一首歌有何意境,音樂的節奏怎樣配合預備了的講稿,反覆練習了,覺得滿意才成。當中的的內容要細心撰寫,一個節目兩小時,即是4個半小時,大約每半小時有6首歌,歌連歌的music flow是否聽得舒服,中間講的內容可否連貫兩首歌,說話的語氣及停頓位是否處理適當,於是,那時我不停看書、看報、看話劇、看電影,參考別人的演繹等,以做到最好。在過程中,我發現文字的世界十分有趣,一句說話的演繹是非常具技巧的。那幾年在電台工作直至大學畢業,給與我人生很好的磨鍊,也為我的文字、表達與及對時事與身旁事物的敏感度打好紥實的根基。
畢業後離開電台,我當了短短的半年公關,再轉到我心儀的傳媒工作,心想終於有機會以筆耕來生活了,煞是浪漫。先是「東集團」,再轉戰《經濟日報》,然後是一本女性時裝雜誌,再到一間珠寶貿易雜誌當編輯。經過多年傳媒的工作體會,我痛定思痛離開了,因為我發現在新聞界中,文字的空間已愈來愈少了。第一圖片重於一切,我不是否定相片的重要性,但現在大大幅的相片,而文字則愈cut愈少,編輯不再問內容是否充實,而是要交的文字數量,由1,500字變為1,000字,甚至800字也可以,文章已成了撮要。
不難理解,因為商業掛帥的社會,讀者主導,網上及免費報的讀者都是看標題為重點,水過鴨背地在車程閱畢報紙再掉進廢紙回收箱。網上版文字更要精要,可以的話,看短片更好更方便,因此,網上報紙每天不消半小時已看畢。
我不是在討論對與不對,因為根本就沒有對錯,而是因時勢逆,傳媒的生態隨著時代的變化,我們要做的就是多讀多看多留意。我跟同事們分享作為在傳媒工作(公關也算其中,只是形式不同而已)的讀者,我們更要分析,了解,看一份報導就要多想想其角度,不同的傳媒對同一項事情的描述可以截然不同,不要盡信其一,而要用批判的眼光去思考。
至於入此行否,我想不用我說,大家都有目共賭,巴不見大部分的記者轉工轉到暈,年青的記者賣的是青春和幹勁,成熟一點,經驗累積多一點,大多數行內人都會轉職別處工作,公關是其中一個熱門的轉工行業,因為我們對傳媒敏感度較強,關係也比較多。
我個人覺得如果你喜歡文字的話,在公關行業同樣有很多機會發揮,起碼在此行,好的文字是較為值錢及得到讚賞的。
Kathy Lam林慧怡
(轉載自《Recruit》專欄)
Comentarios